聞中深入山河淨 新舊交融的圓通寺、妙覺寺(上)

1932年,報界聞人吳灞陵與好友成立旅行團體「庸社」。同年年底,庸社在《華僑日報》旗下的聯營報紙《南強日報》創辦《旅行週刊》,逢星期一以附刊形式出版,刊登香港旅行的風光見聞。

安老贈醫,功德留香江
從普靈洞到般若精舍(下)

1954年,般若精舍成功獲政府撥送主建築隔鄰的土地。其實早在政府決定撥地給般若精舍興建安老院之前,曾派理民府及社會福利署官員突擊探訪,原因是當時政府普遍對於佛教道場能否順利營運社會福利事業,仍有保留。

一堂現三寶莊嚴 從普靈洞到般若精舍(中)

越過彌勒佛佛龕,便會來到大雄寶殿。「大雄寶殿」四字,由虛雲老和尚親題。殿外懸掛了另一副楹聯:「普渡十方願大地眾生同歸極樂,靈通三界唯心常清靜宗尚無為」。

普渡慈航,溯本尋源歸佛境 從普靈洞到般若精舍(上)

沙田早年以背山面水之怡人風光及濃厚鄉村氣息見稱,兼有九廣鐵路之便,地理環境比其他各處優勝,故一直吸引不少修行人在此修築精舍與靜室。位於排頭村的般若精舍,便是其中歷史較悠久者。這座與沙田港鐵站相對望的道場,最初是先天道道堂「普靈洞」,隨着創辦人宏賢法師捨道入佛,才有今天我們熟悉的般若精舍。

淨院關房 大德留痕 慈航淨院(下)

淨院近後山海會塔處設有關房,顧名思義,是作閉關修行之用。這個關房相當有名,不少高僧大德曾居於此,或短留,或長住。1941年,棲霞寺若舜老和尚攜律學院學僧松泉法師(即後來的法雨精舍創辦人)來港,據說後者戰時曾暫住關房避難。

辦學育才為法 矗立沙田之光 慈航淨院(中)

1945年香港重光,社會百廢待興,慈航淨院智林法師有感鄉郊失學兒童問題嚴重,附近學校缺如,於1953年發起倡辦慈航義學。此舉得林竹影居士支持,並捐出位於車公廟路5號的土地。

百年緣起 篳路藍縷 慈航淨院(上)

《萬善同歸集》有云:「備波羅蜜之智楫,駕大般若之慈航。越三有之苦津,入普賢之願海;渡法界之飄溺,置涅槃之大城。」觀音菩薩發大慈悲願,倒駕慈航再來娑婆,度化有緣眾生。位於沙田大圍新田村的慈航淨院,以「慈航」二字為名稱。這所百年道場,先後開辦小學、中學、幼稚園,利益莘莘學子,其無私的奉獻精神,與觀音菩薩以大慈大悲平等之心救濟眾生,不盡吻合。

CALL US TO START CREATING YOUR DREAM HOME

408-821-368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