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傳佛誕彩燈會
1997年香港回歸,僧伽會將精舍交還東蓮覺苑。及後東蓮覺苑於1999-2004年間,將精舍借予佛光山,讓他們以香港佛教學院的名義開辦佛學班。香港佛教學院最大的特點在用佛教義理和佛教實踐結合,解行並重。課程涵蓋經論、佛教歷史、 梵唄唱誦,甚至插花藝術及素食烹飪 。學院的招生對象為三十五歲以下的未婚男女,每一期的課程歷時約四個月,更要求報讀者每逢星期六、日在香港佛光道場掛單。這種學校與叢林結合的辦學方式,將叢林現代生活制度與現代教育制度融合,佛教傳統精神與現代教學融合。
到了2003年夏天,弘法精舍回歸東蓮覺苑管理,然後又再借給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,作為佛學教育及弘法利生之用。據佛學研究中心總監廣興教授所言,當年他們在精舍所辦的活動不分宗派、不分傳承,參與活動的法師和在家眾,分別來自南傳、藏傳、漢傳,這與中心的理念是完全一致。
「印象最深的,是在2005及2006年間兩度在精舍舉辦南傳佛誕彩燈會。從佛教角度而言,它是香港前所未有的。斯里蘭卡每逢佛誕都會辦燈會,記得早年我在那裏讀書時,每年都會參加。僧俗四眾都坐著車,到處繞去看燈,變成一種別具特色的燈會。所以我當時想到,在香港從來沒有辦過這樣的燈會。我便問淨因法師的一位博士生Chandawimala法師,問他能否從斯里蘭卡請法師來辦燈會。他說剛巧師弟是造彩燈的,於是我們便把他請過來,花了兩個月,為我們造了一盞很高的彩燈,差不多有弘法精舍那麼高。」廣興教授說,到了佛誕當天,很多人來觀賞,大家都很喜歡。特別重要的是,當時來香港當外傭的斯里蘭卡人大概有五、六千人,而斯里蘭卡人大部分都是信佛的。因此當他們知道有燈會、有南傳法師參與活動時,他們十分高興,吸引了很多人過來。高峰時期甚至有兩千多名斯里蘭卡外傭,來精舍慶祝佛誕。
香港出家毗尼營
同期還有台灣香光尼僧團的住持悟因法師,在2004 年受香港多位比丘尼的邀請,到香港交流,並籌辦「香港出家毗尼營」。在這為期十四天的戒律研習營,學員除了香港本地的比丘尼以外,還有從廣州過來的比丘尼法師們,共九十多人。除了講戒之外,大家還把讀律藏、認識僧制與佛教儀軌等知識。悟因法師憶述,最讓她感動的,是寶林禪寺的住持聖一老和尚
得知戒律研習營,親自到弘法精舍來看大家。「記得那一天,他老人家坐著輪椅,臉上還掛著鼻胃管,由侍者推著他進入。大家列隊歡迎,真的是每個人看到那一幕,永遠難忘。他告訴大家,出了家就是要修無為法,以戒為師,研修毗尼;還有一定要記得修四念住、斷煩惱,要行菩薩道度眾生。那個時候他老人家已經年紀很大了,八十幾歲了。所有學員聽著他的開示,我看著大家,眼中都還含著淚水。」
香港佛教出家毗尼營之後在2010年還辦了一次,悟因法師認為,戒律研習營具有歷史性。其一,兩岸三地比丘尼齊聚共同研討比丘尼戒,是香港佛教界的首創;其二,由比丘尼來講戒、比丘尼共同策劃課程,同時由比丘尼擔任師資,探討現代比丘尼修道方法,是前所未見的。「為期十四天的毗尼營結營時,所有學員對研戒不再感到畏懼,她們充滿了法喜與喜樂。而且學佛的意樂,出現在她們整個身心裏面。」
擴大佛法在社區應用,貼近時代脈搏的弘法工作
早在1995年,何東爵士後人何鴻毅居士倡議創辦佛教網站平台「佛門網」(Buddhistdoor):「我有一個感觸,雖然一所寺廟,可以讓人供佛、禮佛,還可以在那裏靜修。但一所寺廟能容納的信眾有限,無論有多興盛,能進去供養佛陀的人數還是有限。所以我便想到,如果要宣揚佛法和佛教哲學,應該要推廣到全球,應該要用電子方法傳播佛理,讓世界各地人士認識,方能達到這最高的目標。因此我憑著這個理念,創立了佛門網。」
東蓮覺苑在2008年決定,將佛門網的管理及編輯團隊從加拿大溫哥華遷移到弘法精舍,全面投入推廣佛法的宣揚,並同時在弘法精舍推出多項活動如禪修、短期出家、茶禪、經論講座,供予市民有機會聞法聽經,進修自身菩提,增長智慧。在這十多年期間,東蓮覺苑及弘法精舍的宗教活動,與佛門網的網絡服務互相輝映。網站由最初只有一位負責資訊科技的全職員工,發展到今天為全球讀者提供中文繁體、簡體及英語兼備的深度內容,順利落實了何鴻毅居士高瞻遠矚、貼近時代脈搏的弘法理念。
東蓮覺苑同時亦強調弘法理念與社會服務緊密發展,在2018年精舍開展維修工程時,承此因緣,與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合作,成立「東蓮覺苑港大佛學研究中心佛法輔導舍」,作為實習、研究及輔導之用,希望以專業的方式,擴大佛法在社區的應用和服務。
弘法精舍八十多年來,一直是香港培育佛教人才的重要基地。它在近代香港佛教發展史上,扮演不可替代的角色。我們期待弘法精舍在嶄新的舞台上,繼續秉持興辦教育,闡揚釋尊聖教的傳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