舉辦短期出家,開創香港佛教界先河(七)

舉辦短期出家,開創香港佛教界先河

在上世紀七十年代,香港的年輕出家眾逐漸減少。為了挽救這種局面,以及更廣泛地在社區弘揚佛法,香港僧伽聯合會會長洗塵法師在1971年提出,主辦一年一度、為期七天的「剃度傳法大會」,大力提倡短期出家制度,地點設在弘法精舍。法師此舉,希望鼓勵大眾接觸佛教、瞭解佛教,從而獻身佛教。短期出家的制度,雖然早已在上座部佛教國家,如泰國、斯里蘭卡等地盛行,在香港卻是空前未有的創舉,因此當洗塵法師這樣提出時,立即在佛教界引起熱烈討論。

第一屆剃度大會,1971年7月25日在弘法精舍正式開幕。參加者共14人,年紀最大的是71歲,最小的只有8歲。得戒和尚為敏智法師、羯摩和尚為寶燈法師、教授和尚為旭朗法師。本來大會只為了短期出家的人士而設,沒料到當中有七位決意永久出家,分別是一位比丘、五位比丘尼及一位沙彌尼。

有了第一次的成功經驗,此後數屆的剃度大會,參與人數日益增多,更吸引不少外籍人士來到弘法精舍受戒,當中包括兩位藏傳佛教的英藉沙彌尼。她們分別是第二屆的斐達貝荻(Freda Bedi)及第三屆的傑尊瑪丹增葩默(Jetsuma Tenzin Palmo)。

傑尊瑪接受佛門網訪問時,回憶1973年來港參與第三屆剃度大會的情形。「那年我到香港受具足戒,是因為藏傳並沒有比丘尼受戒的傳統。我記得那次很多人是來短期出家的,他們得以體驗出家人的生活。但對少數的參加者像我們來說,我們決意永久出家。」在正式受戒前,新戒子需要事先演習剃度儀式的程序,因為大部分人並非來自僧團,並不清楚當中牽涉的儀式。所以在剃度大會開頭的日子,他們演習如何站立、如何跪拜、如何端坐,要背誦哪些儀軌,動作如何等。對於傑尊瑪來說,過程是特別困難的,因為她不懂中文,所以她搞不清楚教授和尚在說甚麼。「幸好有一位年輕比丘接受過訓練,他就在我的對角處。我一直注視著他:他站立時我站立,他跪拜時我跪拜。我完全不理會他人,專心看著他在做甚麼。」

正式受戒時,新戒子要燃戒疤。傑尊瑪指當時整個法堂的氣氛莊嚴肅穆,大家持誦佛陀名號 。她完全不記得有感到痛楚,因為痛楚已無關重要。「雖然頭上有燃燒的感覺,但那又如何?這是令人感動的體驗。我們的堅定信念遠勝於任何疼痛感覺,每人當下都充滿法喜。」

歷時七天的剃度大會,程序一般來說是這樣的:開始前一天是求戒者報到的日子,當天演習剃度儀式。在正式剃度後的第二天及第四天,分別在初壇授沙彌、沙彌尼戒,及在二壇授比丘、比丘尼戒。在這段期間,戒師會教授戒子儀禮和規矩,讓他們瞭解如何當一位出家人。第五天是三壇傳授菩薩戒,一眾戒子發大乘菩提心,至此圓滿受三壇大戒,意義重大。最後在第七日,短期出家圓滿,新戒弟子捨戒還俗。

僧伽會每年在舉辦剃度大會時,亦在精舍設「佛教青少年夏令營」,兩者同時進行。夏令營不但注重向年輕人傳遞佛學知識,同時亦強調提升他們的人格修養。因此營方所辦的活動除了佛學講座外,還有舞蹈、體育競賽、遊藝晚會、外出參觀文化機構等,務求使營友在愉快的心情下,體驗數天佛教的生活。

圖:天台精舍
圖:天台精舍
剃度傳法大會,讓普羅大眾亦感受到出家的殊勝意義,當中更不乏小孩子。這七天的體驗,在他們的八識田中種下善的種子,對其日後修學佛法、增進道業甚有幫助。直到1979年,因參加人數增加至百人以上,僧伽會遂決定將剃度大會,改在妙法寺新建之大雄寶殿舉辦。洗塵法師提倡舉辦短期出家,開創香港佛教界先河,其影響之深遠,至今仍為人稱頌。

這是倓虛老法師一生的修持:「看破、放下、自在。弘法、建寺、安僧。」──弘法精舍歷史再考(五)

華南學佛院暫停招生學僧後,倓虛老法師(下稱倓老)除了在弘法精舍外,還會到東蓮覺苑,及由他創辦的中華佛教圖書館講經,廣結善緣。對於弘揚正法,倓老從未沒有一刻放鬆懈。

1957年,倓老與弟子大光法師發起了「法華經念誦法會」,並交香港佛教聯合會舉辦。倓老此舉,為的是考慮到天災人禍頻繁, 希望透過念誦《妙法蓮華經》,祈求世界和平,萬民安樂,人心向善。方法很簡單,參加者可以個人方式,在家中念誦《法華經》,或誦一整部,或誦二十八品中的其中一品,或單誦「南無大乘妙法蓮華經」也可。經本由老法師免費贈送,經文誦一頁算一分。舉例整部經有二百頁,就算二百分。到了一年後,由會方派發表格予參加者,將念誦數目填好並寄回。之後主辦方會選定一處,作總迴向。

消息一出,各佛教團體紛紛嚮應,呼籲會員踴躍參加。1958年第一屆總迴向設在東蓮覺苑 ,而自1959年第二屆起,直到倓老往生那年為止,總迴向則設在弘法精舍舉行。一般來說,總迴向包括公佈是屆「成績」,然後頒獎儀式,再來是倓老開示,大眾之後在佛前上供迴向。以1962年第五屆為例,該年成績有240萬分,即代表參加者共誦了240萬頁《法華經》!頭十位成績最優者可獲老法師題字之額匾,而第一名除此之外還可得到佛像一尊。

原來早前六十多年前,老法師便已想到這種登記念誦總數的方法,鼓勵大眾共同祈求世界和平,亦可以算得上是走在時代最前。

倓老自從年過八十之後,仍然到處講經。舟車勞頓下,健康已大不如前,身體不免偶有違和;然而在一眾弟子侍疾及照顧下,還是很快回復狀態過來。

樂渡法師憶述,當年曾有一次對老法師說:

「您將來往生之際,應該也會臥著的吧。」

倓老反問:「你怎知道呢?」

樂渡法師解釋:「這是因為之前老法師幾次有病,都是臥床的,因此有這樣的猜想。」

倓老聽後,只輕輕道:「那可不一定呢。」

後來樂渡法師才知道,原來倓老對自己生死之事,已有把握,故此能自若面對。

大光法師撰寫了一冊《湛山倓虛大師示寂記》,記錄了1963年老法師往生前後的情況 。

那年春天,倓老應信眾弟子要求,在中華佛教圖書館講《金剛經》,每逢周日講一次。直至6月30日,他講完「究竟無我分第十七」,覺得身體疲倦,便停止沒再繼續下去了。

7月21日,即舊曆六月初一,大眾一如既往在精舍為倓老祝壽,並啟建藥師法會。這時,他的身體狀況又更差了一點,只能進食少許流質食物。醫生到來診治,也只能婉轉地說,倓老時候也差不多了。

眾弟子知道後,大家心裏都有了數。8月11日下午,倓老氣虛已極,在床上趟著,摸了摸自己的脈搏說:

「脈已亂了,請你們把我扶起,結跏趺坐,我要走了。」

香港各方四眾弟子聞訊,都立刻趕來給他助念,樓上樓下都擠滿了念佛的人。

由下午二時起,倓老氣息先由促而短;至傍晚六點十五分,他一生的弘法事業經已圓滿,在大眾的念佛聲中,安然端坐,告別這個娑婆世界,享年八十九歲。自那天起,中興天台宗及中國近代佛教的一代大德,與世長辭。海外佛教人士聞訊後,都深感哀悼。倓老興建叢林,培養僧才,佛教界從此痛失一名導師。

倓老的門下弟子,立即在弘法精舍成立「倓虛大師治喪委員會」,並準備第二天的封龕大典儀式。他們又決定,為倓老打四十九天的佛七。在接下來的一個多月,香港的佛教團體先後在精舍舉行公祭,表達對他的懷念與崇敬。

1963年9月28日,自清晨開始,整個弘法精舍都已經擠得水洩不通。人數之多,前所未見。一眾法師及居士恭敬肅立,他們面上盡顯哀傷的神情。

這一天 ,是倓老示寂後,七七四十九天圓滿之期。大家來到精舍,參與他荼毘大典前最後一次公祭。

公祭由樂果老法師主持,在全體念佛聲之下,他念出主祭法語:

「佛日高懸,輝天鑑地。心光普照,耀古騰今。」

之後是發龕儀式,由明觀老和尚主持。老和尚繞壇灑淨,大眾全體念佛,虔誦經咒。

「一念無明墮沉淪,凡聖交參有疏親。照破五蘊諸法相,虛空粉碎大地平。」

明觀老和尚開示法語後,叫一聲「起!」。老法師的靈柩隨即移送到精舍外的化身亭,四眾弟子在亦陸續來到化身亭前次弟拈香,誦佛號,讚佛偈,祈願倓老往生西方。

1963年9月29日下午,荼毘大典正式開始,參與者儀式的總計共有三千人。當中又有華民政務司麥道軻送花圈致祭,這是港英政府首次追悼對佛教僧人表示追悼。

下午二時,時任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筏可大和尚,為倓老主持靈柩舉火說法:

「這裏個中離四句,法界藏身無障礙。仗此火光三昧力,一身化現遍河沙。」

筏可大和尚喊一聲「燒!」,舉起火把,點燃荼毘爐內的千餘斤香木。熊熊大火迅即燃起,白雲飄渺,香聞數里。隨著棺木燃燒,在場四眾繼續誦念佛號,不少人默默落淚,面容哀傷,流露出對倓老的不捨之情。

爐火熄滅之後,其弟子檢查靈骨,發現大大小小的舍利子共千餘粒。有的大如棗核,有的小如米粒,此外亦有無數舍利花,這些都證明足見倓老是真修行人,在戒、定、慧三學方面都用功甚深。

有兩句話可能夠總結倓老一生的修持,就是:「看破、放下、自在。弘法、建寺、安僧。」

弘法精舍見證倓老及他的弟子全力貫徹這十二個字,他們為近代漢傳佛教發展,寫下輝煌一頁,功績可昭日月。

寶靜法師、倓虛老法師、定西老法師、樂果老法師這幾位佛門龍象,不約而同選擇了弘法精舍作為培育僧才和向大眾弘揚正法的據點。我們不得不感恩及珍惜箇中因緣。隨著倓老往生,弘法精舍作為僧才搖籃的角色,暫時告一段落。

華南學佛院培育弘法人才,為近代漢傳佛教寫下光輝燦爛的一頁──弘法精舍歷史再考(四)

1952年4月21日,華南學佛院舉行第二屆課程開學典禮。(圖片由千華蓮社提供)

華南學佛院第一屆學僧畢業,是值得慶賀的事。學佛院才剛起步,大家對它充滿殷切期盼;倓虛老法師(下稱倓老)此時向董事會請辭,董事會再三挽留,也是預料之內。畢竟東北三老移錫來港,擔起弘法重任,這種機緣百年難得一遇。

與此同時,不少來港學僧希望入讀學佛院。例如據誠祥法師憶述:

「……1949年,我到南華親近虛雲老和尚,聞倓老法師,應香港佛教人士恭請,蒞港創辦華南學佛院的佳音。農曆四月初八戒期圓滿後;同律真法師,離開南華,抵達香港,一心親近倓公座下,聞法受益,惜因學院滿額,未能加入,無奈到東普陀掛搭行堂。1950年,適超塵大師,由大嶼山下來,與我和道海法師說:『你們想住茅蓬?我的茅蓬借給你住,山上臨時吃用都有。』我們遇到這種好機會,遂即領謝。九月初九上山,……由此因緣與諸法師相識更深,經吳蘊齋居士募到了常年道糧,事後回山,專修淨業,將滿三載,華南學佛院招第二期學僧的佳音傳來。」[1]

定西老法師為了能夠更精進地修習淨土法門,辭任主講之職,率領淨眞、聖懷、永惺、 達成、妙境、濟濤、定因等多位學僧,到荃灣芙蓉山建社念佛。(照片由崔常祥居士提供)
定西老法師為了能夠更精進地修習淨土法門,辭任主講之職,率領淨眞、聖懷、永惺、 達成、妙境、濟濤、定因等多位學僧,到荃灣芙蓉山建社念佛。(照片由崔常祥居士提供)

了知法師則受恩師,即東普陀講寺住持茂峰法師鼓勵,報讀學佛院:

「……在未受戒之前,恩師培育我上求佛道,指示我往華南學佛院受教,親近東北三老(倓虛、定西、樂果)學習天台四教儀(藏、通、別、圓)、《教觀綱宗》等。」[2]

這些有意求學的年輕僧人,能否在弘法精舍有所依止,全視乎倓老的去留。他這個決定,更加直接影響到學佛院的存亡。倓老為了不負眾人厚望,幾經考慮,決定留下繼續辦學。

第一屆學僧去向

就在第一、二屆交替的時期,學僧亦開始思考去向。尤其是已畢業的幾位,應該留在精舍服務?還是往外弘法?至於尚未畢業者,也要決定是否繼續學業。

1952年3月,第一屆畢業典禮完結後,定西老法師為了能夠更精進地修習淨土法門,決定辭任主講之職。老法師蒙南天竺寺住持茂蕊法師借與荃灣芙蓉山一段山地,讓他興建靜室,作念佛研經之用,命名為東林淨舍,是為東林念佛堂之前身。定西老法師先派聖懷、達成、淨眞三位法師往南天竺開山拓地,後來永惺、妙境、濟濤、定因等法師相繼加入;老法師又得吳蘊齋居士相助,工程順利開展。[3]

另一方面,許寬勤居士發心在九龍黃大仙興建十方大佛寺[4];因為無人主持,故他特別懇請倓老,讓樂果老法師主持寺務。倓老應允後,樂果老法師隨即擔任大佛寺住持一職。老法師不得不減少教學時間,而華南學佛院的學僧閒時也會到大佛寺幫助處理法務。[5]

餘下五位學僧如大光及法藏兩位,留在精舍為輔講及執事。圓智及妙智兩位,則負責講授《楞嚴經》。他們共同承擔了定西、樂果兩位老法師的部分講學職責。

1952年4月21日,華南學佛院舉行第二屆課程開學典禮。(圖片由千華蓮社提供)
1952年4月21日,華南學佛院舉行第二屆課程開學典禮。(圖片由千華蓮社提供)

第二屆課程正式開始

1952年4月21日,華南學佛院舉行第二屆課程開學典禮。之前尚未畢業的十位學僧,有四位留下,連同新招的十一名新生如聖揚、祖印、默如、泉慧、法慧、了知、暢懷、如修、宏量、弘偉等法師一起繼續學業。

從了知法師1953年期間撰寫的日記[6]可知,課程內容與第一屆並無多大分別。唯一不同的是,第二屆學僧參與佛事的機會多了:

「1953年2月14日,星期六

學人為求學佛法,考入華南學佛院求學,此處雖不是大叢林,亦有叢林儀式規範……

2月18日,星期三

今天是年初五,我們華南學佛院第二屆第三學期開學了。……大眾齊集課室,院長倓虛老法師演講學校開學之課程及種種規則。點名後,新舊同學只有十四、五人……

3月10日,星期二,陰

學院今天做佛事,我整天都忙碌隨眾去做。昨天所上的《楞嚴經 》課程,明天又要覆講了……

3月23日,星期一,晴

七日佛事的最後一天來了,有開到我的牌,就去做圓滿功德。過去的願他往生極樂,現在的令他福壽延長,這是佛法對人生的最貢獻……」

《諦閑大師遺集》印製完畢

由於《諦閑大師遺集》仍有餘下部分尚待排印,這十多位新、舊學僧,仍一如舊規,按時做工上課。終於在1952年6月,全套《遺集》共十冊印製完畢,歷時一年半。《遺集》的印刷對當時文化界來說不是一件小事,《華僑日報》亦有專文報道及呼籲大眾迎請:

「……今其門下弟子倓虛大師等,為酬報師恩,從事結集,其蒐得遺述百餘萬言,欲出版問得世,然而獨木難以成橋,乏資財豈易成事。海內外仰慕大師者應知大師色身之形已逝,而法身之言教仍存,…… 凡是佛教人士,自應人手一書……全書整裝十巨定價港幣25元,預約優待一律八折,……散裝十五冊,定價港幣30元,預約八折,……各界善信,或自用,或送人,歡迎預約,並廣作介紹,以便法寶流通,功德無量!……」 [7]

《影塵回憶錄》1955年出版至今,感動了無數佛子,啟發我們向倓老的道風行誼學習。(承東蓮覺苑惠借拍攝)
《影塵回憶錄》1955年出版至今,感動了無數佛子,啟發我們向倓老的道風行誼學習。(承東蓮覺苑惠借拍攝)

幸得各位善信捐助,加上十方躍踴預約迎請,扣除機器、油墨、紙張、雜項等支出,學佛院仍然有港幣一千多元的結存,對於常年經費頗有助益[8]。在諸位學僧的努力下,諦閑大師的文字般若得以永存。大師是近代天台宗的中興者,倓老繼承其志,不但致力在北方弘揚天台,現在又將法脈傳承到華南,成就無量功德。

除此之外,華南學佛院印經處亦出版了《影塵回憶錄》、《湛山文鈔》、《念佛論》及《思歸集》等書。當中又以《影塵回憶錄》較為重要。全書分上下兩冊,是倓老的弟子大光法師,為紀錄老法師的生平事蹟和各種弘法因緣而寫。此書可讀性高,讀其書,如見人聞聲 ,影響深遠。

《影塵回憶錄》最早於1948年底開始在《臺灣佛教》月刊不定期連載[9]。大光法師成書後在上冊的〈私記緣起〉回憶說:

「從1948年冬開始整理出來八章,後來因我在常住裏擔任了一點別的事務,就把這事擱下了。1949年倓老來港,隨大師南訪香江,值華南學佛院創辦,在這裏又藉機把全稿續整完竣。至於本書的命名,因大師在末了結束其談話時會引《楞嚴經》上的話說:『縱滅一切,見聞覺知,猶為法塵,分別影事。』大師自己亦說:『我所說的話,並沒有甚麼記載,只是六根對六塵,在六識上留下這麼些影子。現在所說,無非是在這些影塵上,作一種往事的回憶』,因此名曰《影塵回憶錄》。計全書共分二十三章,凡三十萬言。並為醒目起見,在清稿時,酌為分章節段,因意命題,大師生平事蹟,於焉可見一斑了。」

《影塵回憶錄》1955年出版至今,感動了無數佛子,啟發我們向倓老的道風行誼學習。

光陰似箭,日月如梭,三年很快便過去了。1955年4月3日,華南學佛院第二屆學僧修讀期滿。十三名學僧通過考試,獲頒畢業證書。他們包括:圓智法師、大雄法師、智開法師、了知法師、明遠法師、善泉法師、宏量法師、道海法師、誠祥法師、遠俗(河清)法師、靈悟法師、志性法師及暢懷法師。

不過到了上世紀五十年代中期,香港各行各業的情況都大不如此。倓虛老法師(下稱倓老)在畢業典禮致詞上提到:「本院的情況,略有變遷,不得不作隨機應變的適應。」他相信,若硬性規定三年一期,經費恐怕會有困難。「不過現代的時勢,變得太快了,尤其經濟生活方式,變的更快,恆產恆心,已成為落伍的思想,當前社會上百業蕭條,本院的經費籌措太不容易,若是仍照以前的硬性規定,三年為一期,恐怕後難為繼。」故此他宣布,學佛院不會再有第三屆。從此辦一年算一年,不定畢業期限。願意留下的,可繼續在此研究佛法,自選一門自修,「學額與學期,均採為活動性,適應性。」

萬眾敬仰的諸山長老

華南學佛院的學僧,在香港乃至海外發揮巨大影響力。他們俱有大成就。

永惺法師,在學佛院畢業後追隨定西老法師,在荃灣芙蓉山創建東林念佛堂。1965年,他又創辦香港菩提學會,1973年,他創建西方寺。法師也曾擔任香港佛教聯合會副會長等職務,是香港一代高僧大德。

樂渡法師1954-1955年間在香港荔枝角九華徑新村建立天台精舍及諦閑大師紀念堂後,於1962年應美國三藩市正善佛道研究會邀請,赴美國弘法。法師後又於1964年與姜黃玉靖居士等共同發起成立美國佛教會,篳路藍縷,為法忘軀。法師1975年美佛會會長任期屆滿後,辭去大覺寺方丈之職,另創辦了「美國佛教青年會」,專注於佛經英譯志業,所譯經典普傳西方國家。

暢懷法師除了是天台精舍第五任住持外,亦建有其他寺院道場,如荷石精舍和圓明寺。他不止在香港,還在家鄉河南武安建設了龍泉寺及三家規模較小的寺院。暢懷法師尤其重視接引青年人,又經常倡印適合現代人閱讀的白話佛教書籍。法師在1966年接任了倓老創立的中華佛教圖書館館長一職;1977年他又應佛教青年協會會長曾籌添居士之請,借出中華佛教圖書館館作會址,及當上協會的導師。

至於性空法師及誠祥法師兩位,1967年前往加拿大多倫多創建加拿大佛教會,又建立湛山精舍。湛山精舍現在是加拿大最主要的漢傳佛教道場。華南學佛院的畢業生不但對香港佛教起關鍵作用,對海外的佛教發展亦貢獻良多。

大光法師1957年離開弘法精舍後,因關懷調景嶺難民營的小孩,苦無入學機會,信眾亦無拜佛之處,於是發心在調景嶺開闢山丘,取名觀音山。法師在該處籌建南普陀寺、觀音學校、兒童教養院等,興學濟貧。法師後又於1964年創立市區道場千華蓮社,及與洗塵、寶燈等法師創辦香港佛教僧伽聯合會,加強與海外佛教團體之聯繫。

寶燈法師,1964年在清水灣創立湛山寺,以永久紀念倓老。他亦先後出任僧伽會董事、副會長、會長及能仁書院校監等職位,貢獻良多。

道海法師,是台灣埔里圓通寺導師、淨律學佛院院長、正覺精舍第一任方丈,及南普陀寺退居方丈。法師最初在圓通寺與聖照老和尚,濟濤律師,聖觀法師,智恩法師等共五人,組成管理委員,建立學律道風,其後向全世界傳戒弘律。法師在各處舉辦的三壇大戒中,多次擔任得戒和尚、尊證和尚和教授和尚等,培育不少優秀僧才。

華南學佛院只是舉辦了短短兩屆課程,卻培育了三十多位弘法人才,當中不少更成為萬眾敬仰的諸山長老;當中樂渡、寶燈、大光、智梵、妙智、圓智、永惺諸位法師獲得倓老傳授為天台宗第四十五代教觀總持。以倓虛老法師為首的東北三老,對海內外佛教的弘傳,發揮了無可比擬的作用。他們的豐功偉績,為近代漢傳佛教寫下光輝燦爛的一頁。

[1] 〈追憶前塵痛悼師尊〉,《香港佛教》第43期,1963年,頁47。

[2] 《香港東普陀講寺開山六十週年紀念特刊》,1993年,頁88。

[3] 東林淨舍落成不久即遭遇山洪暴發,建築物嚴重受毀,幸得各法師及護法護持,遂將淨舍改建為東林念佛堂。箇中因由詳見《東林小志》,1962年,東林念佛堂出版。

[4] 十方大佛寺前身為覺世佛學會。許寬勤居士接辦後發起改建為寺廟,並於1954年邀請樂果老法師擔任住持。

[5] 〈華南學佛院第二屆學僧畢業典禮致詞〉,《倓虛大師法彙》第三編,1974年,頁337。

[6] 了知法師的日記只從1953年2月14日寫到同年3月25日。暫時並無證據顯示他之後有繼續下去。又,法師行文習慣頗有不同,筆者修正了若干字詞,以便讀者理解。

[7] 《華僑日報》1951年9月9日,第6版。

[8] 《遺集》第十冊最後載有一「華南學佛院印經處收支總表(自1951年1月至1952年6月)」,列明印經相關的各項收入及支出(統以港幣計算),見頁1240-1241。

[9] 連載由《臺灣佛教》第2卷第10期開始,直到1952年6月出版的第6卷第3期中斷。

倓虛老法師來港 創辦華南學佛院──弘法精舍歷史再考(三)

弘法精舍八十多年來,一直重視為佛教、為社會培育人才。精舍的創辦人黃杰雲居士夫婦,即使在戰事期間,仍計劃將來如何推動弘法工作。1945年8月15日,日本正式向盟軍投降,香港結束三年零八個月的苦難日子。

弘法精舍雖然在這段期間並未受到戰火的無情摧毀,但自從抗戰勝利後 ,一直空閒,無人居住。百廢待興,不少事情須重頭來過。黃居士夫婦見到莊嚴道場受戰亂侵擾,荒廢數年,實有違他們的弘法心願。幸好有時任東蓮覺苑苑長林楞真居士及董事長王學仁居士相助,依照東蓮覺苑方規,成立保管董事會,負責主持精舍此後的弘法大計。他們四人共同管理精舍,又向各方奔走,籌措經費,著手開辦新的佛學院。

1949年春天,香港佛教界收到消息,來自東北的倓虛老法師要南下,這對大家來說是天大的喜訊。

不名佛學而名學佛者,旨在注重行持

倓虛老法師(1875-1963,下稱倓老),河北省甯河縣人,俗姓王,名福庭 ,生於1875年。倓老中年前行醫為業,交遊廣闊,始知有佛法,而其後求法之心益切,自行研習經論。在四十三歲那年,他前往天津清修院求清池老和尚剃度。老和尚見其相貌,知他日後必成大器,故不願受他執弟子之禮,並引薦他至河北省高明寺純魁法師處。純魁法師為其剃度,賜法名隆銜。後來倓老得知寧波觀宗寺諦閑大師之門下弟子,為慶祝師父六十壽辰,故安排了傳一堂戒。於是他把握這個機會,報名參與,依諦閑大師受具足戒,獲賜名倓虛。倓老後又入讀觀宗寺佛學研究社,一次因覆講而得大師贊許,評他為「虎豹生來自不群」。他此後追隨諦閑大師到處弘法,並獲傳授天台宗法卷,為第四十四代傳人。

倓老堪稱近代佛門泰斗。他在中國東北、西南各地建立道場,致力振興佛教,如青島湛山寺、遼寧營口的楞嚴寺、哈爾濱的極樂寺,及吉林長春的般若寺等。 他一生又主辦過九家佛學院,其門下弟子不可勝數。[1] 1949年,倓老仍駐錫湛山寺。據其弟子樂渡法師憶述,時局有變,青島市面人心惶惶。湛山寺諸位護法及方丈善波法師與他商量,虛雲老和尚與葉恭綽居士 [2],來函邀請倓老,南下廣州重修光孝寺一事[3],著法師先往香港和葉居士接洽。關於倓老駐錫香港,及於弘法精舍辦佛學院的經過,有以下幾種說法:

一、樂渡法師先往香港,尋找葉恭綽居士。1948年底,法師由青島抵達上海,再乘火車前往廣州六榕寺。同行者有達成、性空、聖懷、智開、永惺共五人。樂渡法師會見葉居士後,言明倓老有意南下弘法,十分歡喜,於是邀王學仁、林楞真、黃杰雲、王璧娥、樓望纘諸居士商議。眾人一致歡迎倓老來港弘法,兼辦佛學院。弘法精舍諸董事亦同意借出地方為院址。

樂渡法師與葉居士分別致電催請倓老來港。1949年4月1日,倓老由青島抵達上海,4日由上海飛抵香港[4]。倓老到埗後,香港佛教界仝人紛紛到機場歡迎,接風洗塵。第二天,倓老與葉居士會晤,議決創辦僧校,定名為華南學佛院。葉恭綽、王學仁、黃杰雲、樓望纘、林楞真五位居士為學佛院護法董事,倓老任院長兼主講[5]。(樂渡法師說)

葉恭綽居士(圖:網上圖片)
葉恭綽居士(圖:網上圖片)
二、覺光法師1948年在港期間,王學仁、王璧娥、林楞真諸位居士,計劃在港創辦佛學院,以求培養弘法僧材。此事獲葉恭綽、吳蘊齋及樓望纘等居士贊助,並已著手籌備。剛巧他聽聞倓老有南下之意,葉居士向來親近倓老,故為了敦促倓老早日南下,與覺光法師商量,並提議由法師以電報陳明香港歡迎倓老來港弘法的情況。其後倓老應允於1949年春天來港,暫駐錫粉嶺的佛教寶公紀念堂(即觀宗寺前身),然後再決定進一步弘法教僧事宜。倓老來港後於香海正覺蓮社宣講《金剛經,王學仁及吳蘊齋諸居士與在場聽經人士,無不心悅誠服,因此發心共同禮請倓老任華南學佛院首任院長[6]。(覺光法師說)
東蓮覺苑前苑長林楞真居士(圖:東蓮覺苑提供)
東蓮覺苑前苑長林楞真居士(圖:東蓮覺苑提供)

三、弘法精舍戰後幸得王學仁、林楞真兩位居士襄助,依照東蓮覺苑方規,成立保管董事會,負責主持一切大計。董事會於是開始選聘高僧,以擔任領導地位,開展弘揚佛法的工作。1949年,倓老駐錫青島湛山寺,經葉恭綽居士的推薦,提請董事會通過,轉請佛教聯誼會(即香港佛教聯合會),代發電報邀請來港,主辦華南學佛院[7]。(倓老說)

綜合來說,倓老因局勢變動南來,香港佛教界仝人聞訊,歡喜至極。剛巧弘法精舍諸位居士有意籌辦佛學院,因緣和合下,與之洽談留港弘法事宜。倓老逐決定駐錫精舍,辦華南學佛院。

至於為何稱「學佛院」而非「佛學院」,倓老在呈交香港佛教聯合會的備案上說得很清楚:

「竊以佛法真諦,端在行持,教義流傳,賴諸弘揚。自民國以來,各地佛學院,如雨後春筍,莫不宏揚佛教,培養僧材為職志。其目的無非為令正法久住,教義普及,破無始之執迷,啟原有之正信。查本港於民國二十八年間,曾創有弘法精舍。請已故寶靜法師為主講,招收有志學僧,造就弘法人材,厥功至偉。後以因緣失調,未能垂續,弘法精舍遂告終止。今年春間,港中熱心佛教之居士,發心創辦佛教教育,繼續培植人材,以符弘法旨趣,地址仍假前弘法精舍,並定名為華南學佛院。不名佛學而名學佛者,旨在注重行持。於佛法奧妙中有真修證,有真受用,以期將來,宣演聖教,淨化人心,賡繼佛法慧命,闡揚大乘精神。倓虛辱荷諸居士,推為院長,承乏院務,現已招收學僧二十一名開始上課,經費暫由諸居士等籌措,以俟稍為就緒,院內學僧,實行工禪制度。即半日工作,半日學法,以期達於自給自足之程度,竊以 鈞會為本港佛教最高機關,凡屬佛教團體,均在管轄之內。除已呈請 香港政府備案待予批准外,用特具文呈請,仰祈 鑒詧准予備案,實為公便。 謹呈 香港佛教聯合會。院長倓虛謹呈。」──〈為創辦華南學佛院呈請.鈞會准予備案由〉[8]

倓老特別強調行持這一方面;他期望入讀的學僧,能夠有真正的修行和體證,將來學以致用,淨化人心。

學佛院董事會原議招收學僧十名,給予倓老每月經費港幣一千元。葉恭綽,樓望纘兩位居士擔任常年經費。王學仁、黃杰雲、林楞真三位居士,則負責借出弘法精舍。

東北三老與入讀學僧

此時,倓老又寄函給定西老法師及樂果老法師,請兩位來港相助,擔任輔講教師。定西老法師(1895-1962,下稱定老)生於遼寧,俗家姓名于澤甫;樂果老法師(1884-1979,下稱樂老)也是遼寧人,俗家姓名陸炳南。王福庭(倓老)、于澤圃及陸炳南出家前經常相聚一起,研習出世之道。三人之中,以王福庭出家後,于澤圃亦在淨宗大德寶一老和尚座下剃度,法名如光。如光法師後前往普陀山法雨寺,依達園和尚受具足戒。定西是後來老法師來港後改的別號。陸炳南則最晚出家,當年已經是五十六歲了。他依遼寧開原市龍潭寺剃度,法名大聞,號樂果。後世尊稱三位大德為「東北三老」,以表彰他們振興東北佛教、發展香港佛教的巨大貢獻。

一些之前在東北曾經跟隨三老的弟子,亦陸續來港。例如淨真、智梵、法藏、妙境、明遠幾位法師,本來在上海浦東海會寺親炙定老,研習《法華文句記》;後來定老收到倓老請函來港,幾位年輕僧人也就順理成章跟著師父進入華南學佛院[9]。此外,又有其他年輕僧人聞風而來者。倓老為了長遠造就更多僧才,於是向董事會提出要求,增加收生名額至二十名[10]。這二十位學僧包括(排名不分先後):

樂渡、性空、大光、法藏、寶燈、永惺、妙智、達成、聖懷、淨真、圓智、智開、妙境、定因、明遠、智梵、濟濤等[11]

華南學佛院大致上沿用倓老1940年代初,在青島湛山寺佛教學校擔任校長時所訂立的編制[12],例如每三年為一個修業期限;期滿考試成績合格者,獲頒畢業證書;同時課程亦必須包括中文、歷史、地理等俗世知識。在這三年間,學僧要修讀的佛教內容包括法華、天台、楞嚴、止觀、唯識、淨土及各項儀軌等。根據智梵法師所言,華南學佛院所教授的課程,與湛山寺佛學院大同小異--以天台三大部:《法華玄義》、《法華文句》、《摩訶止觀》為宗旨,其他課程為輔。其中與湛山寺不同的,是多添了一門醫學──傷寒論。因為倓老懂醫,故能由他老人家觀臨指導;另有尚有蔣維喬居士講述《文字蒙求》等[13]

開學僅年餘,學佛院要維持日常開支,逐漸變得困難了,畢竟每月一千元要應付二十六人的是開支,還是頗感拮据。樂渡法師說,倓老曾向董事會要求,每月經費增加三百元,總算勉強支撐得來。學僧又需要「每日課餘,分組種菜,上山斬柴,以補不足。」不足一年,董事會提議學僧半工半讀,以期自力更生。不過,適合學僧的工作並不多,而且董事會有時意見爭持不下,常形成僵局,苦了倓老和陪他開會的樂渡法師--「……負責經費者,要學僧半工半讀;不負責經費者,則不表同意。因此曾有短時期之僵局。至時取款不到,縱倓老親去董事會要求,亦屬枉然。艱辛苦況,真是一言難盡。」

後來倓老聽從董事會建議,買織襪機作織襪用。但奈何學僧是外行,努力下雖能順利得到一個月之收入,始終是事倍功半,實非長久之計。與此同時,負責經費的葉恭綽、樓望纘兩位居士先後離港。樂渡法師與倓老再三商量,皆因學佛院之存亡,危在旦夕,他們必須另想辦法妥善解決。

倓虛老法師為學佛院籌措經費一事,感動了上海紗廠主人江上達、楊之游等人,他們慨捐巨款,代為購置精舍電燈、蓄水池及蓄糞池等項目,無形中減輕了眾僧負擔。

莊嚴法器 水陸道場

另一方面,有一位吳蘊齋居士(1886-1962),他是民國時期的金融家,曾任上海金城銀行總經理。經董事會邀請後 ,吳居士入住弘法精舍,皈依倓老,得法名「能任」,承擔了部分籌措日常經費的責任。

倓老同時又派永惺法師及寶燈法師往青島湛山寺,取得寺中莊嚴法器,以便在弘法精舍籌辦水陸法會。華南學佛院辦的水陸法會,全稱是「冥陽兩利法華水陸道場」。倓老之所以特別強調法華二字,是他相信當年佛陀在靈鷲山,最後開的是法華高會,宣講《法華經》;這是高過過去一切的法會道場。他期望佛弟子能發無上高遠廣大之心,只有這樣,方能救濟眾生。[14]

法華水陸道場每年都訂在冬季舉行,於農曆十一月十七日阿彌陀佛誕日開壇,直到農曆十二月初八佛成道日圓滿。倓老及一眾參與法會四眾,以此功德,祈禱世界和平,戰爭永息,兼超薦諸護法過去先靈,及中外陣亡將士、災死難民、一切無主孤魂,速脫幽冥。水陸法會得到本港諸善信的支援,華南學佛院至此方解經費困憂,師生乃能逐步實踐弘法理念。

經董事會邀請後,吳蘊齋居士(左一)入住弘法精舍,皈依倓虛老法師,承擔了部分籌措日常經費的責任。(圖片加拿大湛山精舍提供)
經董事會邀請後,吳蘊齋居士(左一)入住弘法精舍,皈依倓虛老法師,承擔了部分籌措日常經費的責任。(圖片加拿大湛山精舍提供)

在學佛院創始初期,學僧雖經歷了砍柴、種菜、紡織等半工半讀的生活,成效依然不甚顯著,這與倓老強調出家人必須掌握一門技能,以求自身生活安定的目標,尚不少距離,於是他提出要印製其師父諦閑大師的遺集。

續佛心燈,以酬師恩

諦閑大師乃天台嫡後裔,法門龍象。倓老受大師法乳,無時不感念其恩德。大師精通三藏,說法度人無數,皆有獨到之處。諦閑大師所撰文字,過去只見於報刊,或以單行本流通,且書局隨意刊行,間有訛誤。大師示寂後,寶靜法師繼任為觀宗寺主持,葉恭綽居士其時倡議應及早編纂大師遺著,眾人推舉法師為主編,葉恭綽、蔣維喬居士為副主編。惜法師早逝,事情被逼擱置。其後倓老來港辦學,適逢葉、蔣亦同處一地,三人有感因緣和合,不能再失良機,故重提此事。倓老發願續佛心燈,以酬師恩,從葉居士處取得諦閑大師遺著原稿,花了三個月時間校對,整理出共一百二十萬字。[15]

1951年1月,華南學佛院印經處正式成立。

倓老的想法是,與其找外人去印,成本高昂,倒不如自行學習印刷。他老人家此舉,除了為使諦閑大師的文字般若以永存,更是為了讓學僧適應時代需要。因為倓老始終認為,出家人做其他工作,實屬不宜,今選定印刷一門,使佛法流通,也算是如來家業。印經處獲中華書局總經理吳叔同贈腳踏照鏡印刷機一部,又得到葉恭綽、王學仁及吳蘊齋等護法居士的贊助,購入切紙機一部,及五號鉛字。

人位方面,學佛院內共二十學僧,倓老於是分編他們為四組:

倓老發願續佛心燈,以酬師恩,決定刊印《諦閑大師遺集》。華南學佛院印經處遂於1951年成立。(香港華南學佛院出版書籍承東蓮覺苑惠借拍攝)
倓老發願續佛心燈,以酬師恩,決定刊印《諦閑大師遺集》。華南學佛院印經處遂於1951年成立。(香港華南學佛院出版書籍承東蓮覺苑惠借拍攝)

一、檢字組:樂渡、妙智、達成、聖懷、圓智、淨真、聖鐸、常安

二、校對組:大光、濟濤、法藏、定因

三、印刷組:永惺、智開、性天、智梵

四、裝訂組:寶燈、妙境、明遠、妙觀

雖然硬件已備,但對倓老及一眾學僧而言,《諦閑大師遺集》預計共十冊,約120萬字,不是一項小工程。為此他們決定先試印一些較短的講義,邊學邊做,以磨練技術。春節過後,學僧首先刊印《論念佛》。倓老在當中為大眾開示念佛的好處,並扼要說明何謂皈依三寶、八正道,雖然只有短短五頁,卻是對初機學佛很有幫助的小冊子。倓老只請來了一位印書館的熟手,抽空教導學僧兩、三次;學僧之後又到印書館參觀。此後諸事如排版、揀字、校對、切紙等,全靠學僧自學。雖然倓老認為第一次印刷的成品有不當的地方,例如行距過闊,但整體上還是頗滿意大家的努力成果。[16]

到了4月,學僧開始排印《勸發菩提心文講義錄要》,並向外結緣流通。他們的印刷技術日益進步。 5月,印經處又購入另一套三號鉛字供正文使用[17]。倓老認為學僧準備工夫已足,開始排印《遺集》。自此全體學僧,每日四小時上課、四小時印刷;後來為了加快進度,又改為每日七小時印刷,終於在9月底,他們完成了十冊其中六冊。

倓老在《遺集》後記述說師生印經的辛勞困難處,讓我們對他的慈悲宏願更加敬佩:

「⋯⋯自遺集排印開始,院內即實行半工半修,每日上午授四小時課,下午做四小時工。首用照鏡機,足蹬印刷,日出三十二開紙四頁,每頁一千篇。計將遺集印完,約需時三年。後又購雙牙四開機一部,因無電力,仍八人輪班蹬印,計每日可出四開紙一頁。五月底放暑假,為提早出版,改每日工作七小時。時逢溽暑,酷熱襲人;諸師汗流如瀋,辛勤備至!八月底暑假期滿,遺集前兩編,六冊印竣;並開始向外預約。⋯⋯」[18]

不過,倓老又考慮到《遺集》全套繁重,流通不便,於是在同年11月另行將當中的開示及講義,分訂散裝單行本,以適應及方便讀者。 例如單行本《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義》、《大佛頂首楞嚴經序指味疏》等,都屬於《遺集》第一部分的內容。到了年底,華南學佛院辦一年一度的水陸道場,稍稍補足了印刷費;加上頭六冊已開始接受預訂、流通,所得經款亦得以用來繼續印刷餘下四冊。

發精進心,自力修學

1952年3月23日,華南學佛院第一屆正式期滿,舉行畢業典禮。

二十名學僧中,有十名通過期末考試,順利取得畢業證書。他們分別是法藏、淨真、聖懷、大光、定因、寶燈、達成、樂渡、永惺及妙智。[19]畢業禮當天,除了學佛院的董事及師生外,還有來自各方道賀的大德,如覺光法師、印順導師、優曇法師、明觀老法師、寬慧法師等,嘉賓如雲,自有一番盛況 。

1952年3月23日,華南學佛院第一屆正式期滿,舉行畢業典禮。 (由東蓮覺苑提供)
1952年3月23日,華南學佛院第一屆正式期滿,舉行畢業典禮。 (由東蓮覺苑提供)
二十名學僧中,有十名獲頒得畢業證書。第一排從左至右依次為:吳蘊齋 居士、王學仁居士、定西老法師、倓虛老法師、樂果老法師、黃杰雲居士;第二排從左至右依次為:法藏、淨真、聖懷、大光、定因;第三排從左至右依次為:寶燈、達成、樂渡、永惺及妙智。(由千華蓮社提供)
二十名學僧中,有十名獲頒得畢業證書。第一排從左至右依次為:吳蘊齋 居士、王學仁居士、定西老法師、倓虛老法師、樂果老法師、黃杰雲居士;第二排從左至右依次為:法藏、淨真、聖懷、大光、定因;第三排從左至右依次為:寶燈、達成、樂渡、永惺及妙智。(由千華蓮社提供)

倓老在畢業典禮致詞中特別提到,時代巨輪不斷前進,社會上人心不古,僧團的托鉢、法事、供養等生活,已靠不住了,因此學僧有必要自食其力。例如印經是為他們將來能自立而做的準備。他又勉勵學僧,不要以此為滿足。佛法廣大精微,應當發精進心,自力修學,以期「上報四重恩,下濟三途苦」。[20]

就在第二屆準備招生的時候,倓老開始感到狀態不如以往。無論是體力上,還是精神上,都不足以繼續勝任院長一職;因此他便懇請學佛院的董事會 ,准許他辭職,另選賢能。但當時還有年輕僧人不斷南來求學,而且第一屆尚未畢業的學僧,也要繼續讀下去。大家心裏都不免擔憂,缺少了倓老 ,華南學佛院到底還能走多遠?

[1] 倓虛老法師出生至來港前各種弘法事蹟,詳見《影塵回憶錄》(全二冊),1955年。

[2] 葉恭綽居士(1881-1968),字裕甫,又字玉甫、譽虎,號遐庵、遐翁,廣東番禺人。中國近代政治家、文學家、書畫家及收藏家。葉居士積極護持佛法,於中港兩地佛教事業貢獻殊多。

[3] 廣州光孝寺是著名禪宗古剎,歷史可追溯自晉代。自民國紀元起,寺廟即遭政府及學校機關佔用,先後辦過法官學校、警備司令部、至抗日勝利後情況益加猖獗,光孝寺為廣東省教育廳接管,在原址開辦省立藝專學校。虛雲老和尚與一眾護法居士等發起「維護光孝會」,是為復興光孝寺一事之緣起。參見《廣州藝專非法佔用光孝寺之我聞》,《海潮音》第29卷第2期,1948年,收入黃夏年主編,《民國佛教期刊文獻集成》第204冊,北京: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印複製中心,2006年。

[4] 台灣侯坤宏教授在一篇談及1949年前後僧人來港歷程及他們留港期間的生活狀況的論文中,引用倓老弟子大光法師記載,取倓老「是在3月間抵達香港」之說,並在註釋指:「樂渡法師則記為4月4日」。其實大光法師原文乃言農曆三月。倓老從青島來香港事,上海市佛教青年會的《覺訊月刊》及香港《華僑日報》已刊載詳情。前者有〈倓虛法師過滬飛港〉新聞一則,記「倓虛老和尚,因葉恭綽居士邀赴香港弘法,於4月1日道經上海,⋯⋯於4月3日本會星期講座講演『十法界緣起』。⋯⋯翌晨即搭機飛港云。」足證倓老來港,確是新曆4月4日。參見:侯坤宏〈避風港:1949年前後的香港佛教〉《人間佛教研究》,第 7 期,2016年,頁97-157;〈倓虛法師過滬飛港〉,《覺訊月刊》,第3卷第5期,1949年,頁19,收入黃夏年主編,《民國佛教期刊文獻集成補編》第78冊,北京: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印複製中心,2008年;〈佛教大德倓虛來港〉,《華僑日報》,1949年4月4 日,第5版。

[5] 〈追思恩師略敍創辦華南學佛院之經過〉,《香港佛教》第43期,1963年,頁21-23。

[6] 〈輓倓公大師〉,《香港佛教》第43期,1963年,頁18。

[7] 參見《倓虛大師法彙》第三編〈南學佛院第一屆學僧畢業典禮致詞〉,1974年,頁334-335。

[8] 參見《倓虛大師法彙》第三編,1974年,頁329-330。

[9] 〈追思倓公,看破,放下、自在〉,《香港佛教》第43期,1963年,頁53-54。

[10] 關於華南學佛院初期收生人數,一直有兩個版本,分別是二十一及二十人。說二十一人者有倓老〈為創辦華南學佛院呈請.鈞會准予備案由〉中「現已招收學僧二十一名開始上課」,及樂渡法師〈追思恩師略敍創辦華南學佛院之經過〉。後者尤其詳細指出,「前後學僧二十一名,三位老法師,再有廚夫,校役各一名,共二十六人。」然而到了1952第一屆學僧畢業時,倓老在〈華南學佛院第一屆學僧畢業典禮致詞〉中,已更正為「學僧暫定為二十名」、「學僧二十名,本屆畢業者十名」(另見後文)。對此最簡單的解釋是,其中一位學僧開學後退學,不過筆者近日翻閱《道安法師遺集》的日記部分,法師在1950年11月11日記有下列事項:「華南佛學院(註:道安法師每每提及華南學佛院多稱佛學院,純熟手民之誤)死了一個學僧,下午送芙蓉山火葬。」由於缺乏前文後理,我們不能單憑法師日記便斷言此乃二十一人變為二十人之緣故,故法師此說,只能聊備一考。參見道安法師遺集編輯委員會編,《道安法師遺集》, 1980 年,第 5 冊,頁416。

[11] 筆者有一照片,借自加拿大湛山精舍,是第一屆學僧、導師、護法居士等攝於弘法精舍大殿前「客廳」(時人稱呼),拍攝場合極有可能與課程開學有關。礙於筆者才識有限,僅能辨認到當中十七人,其餘三位(四位)學僧為誰,還望方家指教。

[12] 《影塵回憶錄》下冊,1953年,頁178-181。

[13] 《影塵回憶錄》下冊,1953年,頁178-181。

[14] 〈啟建冥陽兩利法華道場說明〉,《倓虛大師法彙》第三編,1974,頁328。

[15] 〈蔣維喬〈諦閑大師遺集序〉,《諦閑大師遺集》第一冊,1952年,頁11-13。

[16] 倓虛老法師〈華南學佛院學習印刷情況〉,《弘化月刊》第126期,1951年,頁14,收入收入黃夏年主編,《民國佛教期刊文獻集成補編》第71冊,北京: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印複製中心,2008年。

[17] 五號鉛字用於註解

[18] 倓老所言月份及日子,皆為農曆。

[19] 一直以來,華南學佛院並未有公佈確實的畢業生名單。文中所列出十名畢業學僧,乃根據大光法師所藏的「香港華南學佛院第一屆師生暨董事合照」辨認。外間多流傳某某法師為華南學佛院(第一屆)畢業生,如智梵法師、性空法師等,若依照倓老畢業典禮致詞中「學僧二十名,本屆畢業者十名」計,未有在合照中持證書者,應不能當作畢業生計算。

[20] 〈華南學佛院第一屆學僧畢業典禮致詞〉,《倓虛大師法彙》第三編,1974年,頁334-335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