確立佛教道場 凡事依循佛制
越過彌勒佛佛龕,便會來到大雄寶殿。「大雄寶殿」四字,由虛雲老和尚親題。殿外懸掛了另一副楹聯:「普渡十方願大地眾生同歸極樂,靈通三界唯心常清靜宗尚無為」。踏進大殿,映入眼簾的是莊嚴相好的三寶佛及精工製作的重檐廡殿頂佛龕。這裏仍然充滿着上世紀三十年代的感覺,彷彿時空被凝固了一般。
殿內有金銅幡數對,於1932年打造而成;另外供桌是1934年的。這些都是主要由宏賢法師、觀本法師的皈依弟子(法名為自字輩者)及其他善信敬獻。從各種佛具和楹聯可見,在觀本法師的影響下,三十年代初是普靈洞由道轉佛的關鍵過渡期。在這段期間,宏賢法師邀請了不少大德到來講經說法,例如虛雲老和尚、海仁法師、顯慈法師等。顯慈法師便曾多次在普靈洞講經,有兩首偈語為證,今擇錄其一:
「『有一府洞號普靈,也無窗牖也無門。四方八面無入處,高著眼觀 冥冥。若謂箇中無名相,依然錯認戥盤星。欲知此洞何形貌,且看星光蓋日明。』此偈,乙酉年(按:1945年)孟春,在沙田普靈洞《壇經》法會中講。《壇經》是禪宗要籍,是佛心祖印根緒。六祖曰:『諸佛妙理非關文字。』是所謂『不立文字教外別傳。』又曰:『見性之人,立亦得,不立亦得。』今故於不立文字之洞府,方便立為普靈之名。然則究竟欲知不立而立之要義,須會星光蓋日之所以然道理矣。」(註1)
殿內兩條主柱,懸掛着觀本法師親筆所撰的楹聯:「一堂現三寶莊嚴願沙田淨剎名藍永為樂土,百丈立二時功課令海眾晨鐘暮鼓各自警心」。此聯也是為了慶賀大殿落成而寫,紅底金字,色澤明亮,非常醒目。從「一堂現三寶莊嚴」、「百丈立二時功課」等語,足證普靈洞於1935年大殿落成後,已確立為佛教道場,從此凡事依循佛制。觀本法師之後更將臨濟宗法脈傳給宏賢法師,是為第四十五世傳人。到了1948年,虛雲老和尚來港,宏賢法師按其提議,將普靈洞正式改名為般若精舍。
般若精舍此後因宏賢法師德風所及,吸引了更多大德如慈祥、源慧、寬如、寬榮等諸法師前來講經弘化,門庭日盛,成為沙田重要的道場之一。
為老弱貧苦安身安心
1953年,宏賢法師有見區內流離無依、不能自力謀生的老人漸多,佛教其時於安老福利事業,尚待開展,加上佛教徒入住一般院舍,對日常修持甚不方便。法師本着慈悲的精神,發心在精舍內興辦安老院,最初名命為「佛教安老院」,後更名為「佛教般若安老院」。法師在1954年成功獲政府撥送精舍主建築隔鄰的土地,繼而得胡文虎先生(1882-1954)大力支持,概允獨資捐助,興建院舍全座。其實胡文虎及其弟胡文豹(1888-1944)在戰時已有在同區的慈航淨院籌建安老院之計劃,卻因香港淪陷而告吹。(註2)胡文虎為籌辦工作輾轉奔走,一切與有關當局之手續皆親力親為;可惜在安老院興建期間,不幸逝世,精舍各人及佛教界人士無不遺憾痛惜。幸得胡夫人陳金枝女士秉承其先夫遺志,加上宏賢法師在教界內備受尊重,蒙王學仁、陳靜濤、黃允畋、曾壁山等居士傾力襄助,又有十方善長熱心捐輸,佛教般若安老院終於在1955年9月4日,圓滿落成開幕。
開幕當天,盛況空前,數以千計的到賀者,來自港九新界各處,有的更是從長洲遠道而來,把整個般若精舍擠得水洩不通。據當年報章報道,當地居民許久未曾見過如此熱鬧的情景:人流沿火車站、巴士站魚貫往精舍方向走,長長的一條人龍,一直從早上十點持續到下午三點。宏賢法師為接待各方賓客,特意準備了素宴,不過來祝賀及觀禮的人士實在太多,只能採用流水席的方式。
(待續)
轉載自/原載於《香港佛教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