專題研究

觀音山下路,中有如來家 新舊交融的圓通寺、妙覺寺(下)

圖:梁生庚
圖:梁生庚

(續上期)

遺墨依稀認 虛堂籠碧紗

圓通寺及妙覺寺現時由覺醒心靈成長中心主持、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高級院士衍空法師(下稱空師)及其弟子道源法師主理。空師介紹兩寺時提到,圓通寺大殿有一口銅鐘,上面刻有「民國六年仲冬吉日」,他相信這意味着圓通寺至少在1917年已經落成。這與上期提及的圓通寺創始年份吻合。「另外,大殿還有一道道鐵閘用作間隔,這是其他寺院少見的。因為這裏曾在1931年開戒,當年僧人在有限的資源下,便想到用這種方法,以確保戒壇清淨。」

通往圓通寺主建築的小路前本來有一座牌樓,上有橫額「圓通」二字及對聯「圓滿菩提充念作聖成證果,通明佛道需經歷劫悟因緣」。提到這裏,空師不禁扼腕歎惜,原來數年前地政總署派員巡查,指山門佔用官地,所以找人來拆除了。「這道山門少說也有六十年歷史,有些在這裏長大的居士,也感到很可惜。不過話又說回來,我認為當年祖師們選在這裏建圓通寺,應該有特別的考慮。」空師分別指向圓通寺左右兩邊的小溪。「寺院剛好被兩條溪水包圍,從風水上來是否別有意思呢?」

來到大殿左邊的客堂,那裏掛有著名佛學導師梁隱盦居士(1911-1980)的墨寶:「觀音山下路,中有如來家。廿載重遊地,人天會已賒。殿供彌勒像,室散優曇華。遺墨依稀認,虛堂籠碧紗。寂寞圓通寺,清修一比丘。直心深似海,生意澹於秋。欲乞香嚴飯,同消轉燭愁。青山應笑我,曾為使君留。」空師頗喜歡這幅作品:「梁隱盦這書法寫於戊午年(1978)大雪後三日,他與世佛會(世界佛教友誼會佛會)一行共三十三人,事隔二十年後重遊圓通寺。本來興旺的寺院,只已餘下一位清修的比丘。梁隱盦憶起當年與明珠佛學社創辦人明慧法師(1907-1972)聯袂訪寺,法師留下墨寶,至今雖隱約可見,然而物是人非,教人有無限慨歎。」

從客堂再往來進便是禪堂。「大殿的對聯稱這裏為圓通禪院,所以這裏是真有禪堂的。」空師指向貼牆排列的禪床說:「這些都是昔日大德禪坐時用過的。」

獨一無二的龍華樹

連接圓通寺與妙覺寺的路上,可往右拐通往一個小花園。昔日的圓通寺擁有不少耕地,空師不想讓大片土地遭到荒廢,於是決定將空間改造成花園。花園在空師、道源法師及一眾義工的悉心打理下,甚具規模。熟悉空師的人,都知道他與釋迦苦行像特別相應,香港不同道場所見的苦行像,或多或少都與他有關。例如位於元朗雷公田、空師的另一所道場「禪悅阿蘭若」,便供奉了全港最大型的苦行像。如今圓通寺花園也有一尊小型版的。「釋迦牟尼那種堅持、永不退轉的精神,值得我們佛弟子學習和敬佩。」沿着新舖設好的石板路,會見到有休憩用的小亭;還有原本是荼毗爐的地方,現在已改為鐘樓。「圓通寺最初擁有自己的荼毗爐,僧人往生後便可就地火化。不過現時條例關係已不准再使用,所以我們便決定拆卸它。希望這座銅鐘的鐘聲,能與十方六道眾生結緣,讓他們『聞鐘聲,煩惱輕;智慧長,菩提生』。」

除此之外,花園還有一處景點,是圓通寺獨有的,那就是龍華樹。「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成道,相信大家都知道。那彌勒將來下生娑婆世界時,他會於甚麼樹下三會說法?就是龍華樹了。」空師認為菩提樹不少寺院都有,但大家對龍華樹則很陌生了。原來龍華樹在斯里蘭卡、尼泊爾、印度等地十分普遍,於是他便託當地法師,將樹苗移植過來。「不過幾經辛苦栽種,只有四株長成。我看它們也是香港獨一無二的了。」

現時圓通寺每逢星期日舉行禪修班,由道源法師帶領,主要供信眾內部參與。道源法師在澳洲出生,是名副其實的「九十後」出家人。法師18歲於空師座下剃度出家,至今十多年,除了負責打點寺內日常大大小小的事務,亦會拍攝影片在網上為大眾講解佛法,深受年輕人歡迎。

後記:跟其他歷史超過百年的寺院一樣,圓通寺也免不過外牆剝落、內部殘破及漏水等問題。空師表示,他們接手管理時,也花了不少心思整修。訪問是在今年2月進行,法師當時已透露之後會陸續翻新各殿堂,例如鋪設新地磚,也會重新髹油,力求使整間寺院更符合現代人的弘法與參學需求。

轉載自/原載於《香港佛教》

CALL US TO START CREATING YOUR DREAM HOME

408-821-368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