專題研究

巍巍寶殿 莊嚴妙覺大門--百年古剎寶蓮禪寺(中)

圖:楞嚴精舍、鄺志康、梁生庚
圖:楞嚴精舍、鄺志康、梁生庚

秋期傳戒 紹隆佛種

關於寶蓮禪寺傳戒,一般理解是1925年首次傳三壇大戒,紀修和尚與青山寺顯奇法師、凌雲寺妙參老法師共同約定輪流秋期傳戒,是為寶蓮禪寺三年一度傳戒大典之始。不過翻查文獻,便可發現最初是每兩年傳戒一期。筏可大和尚在早期的《同戒錄》序中寫道:「本山自來二載傳戒一期,俾香江環海有志出家之士,得斯耳提面命,我佛最後深慈護念護囑大悲心戒,如大地長養一切諸善根,成就一切諸善果。」寺方在二戰前後的一段時間裏,為因應時局,隨順眾生所需,未必硬性規定秋期傳戒。例如1947年那一屆,相信是戰後首次復辦,故選擇了在春期傳戒。另一方面,隨着顯奇法師及妙參老法師往生,最後只餘寶蓮禪寺仍然維持定期傳戒的傳統。

筏可大和尚在傳戒之餘,不忘勸勉戒子,務必樸實修行,效法祖師訓導,不忘農禪之規:「吾儕相信,此會諸善男子、善女子等,皆同宿植善本,故不畏渡海風波,登山跋涉,同會高山平地,一聽天風海濤,共瞻釋尊毗盧舍那之慈光,此又豈無緣乎?惟願汝等求戒善人,處今日之時代,正好勤習勞動農務生活。在農務中不廢持戒,參禪念佛……始不負今日來山求戒之苦心。」

寶蓮禪寺自1925年起,至今已傳了23次戒,每次均印製《同戒錄》給予各戒子,記載同期受戒戒子的名錄,如今亦成為研究香港佛教歷史發展的重要文獻。(私人藏品)
寶蓮禪寺自1925年起,至今已傳了23次戒,每次均印製《同戒錄》給予各戒子,記載同期受戒戒子的名錄,如今亦成為研究香港佛教歷史發展的重要文獻。(私人藏品)
1947年春期傳戒圓滿,戒師與戒子們合照,背景隱約可見「嶼山佛學院」的牌匾。是次傳戒,三師分別是筏可大和尚(四排左七)、茂峰老法師(四排左八)及靄亭老法師(四排左六)。(私人藏品)
1947年春期傳戒圓滿,戒師與戒子們合照,背景隱約可見「嶼山佛學院」的牌匾。是次傳戒,三師分別是筏可大和尚(四排左七)、茂峰老法師(四排左八)及靄亭老法師(四排左六)。(私人藏品)

早期因政治局勢關係,漢傳佛教地區均未有持續傳戒,例如台灣要到1953年才在大仙寺首開戒壇,中國大陸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才恢復傳戒。反觀寶蓮禪寺自1925年起,已傳了23次戒。除大陸及台灣外,東南亞的新加坡、馬來西亞、越南、泰國等地不少僧人遠道而來,圓受三壇大戒,因緣殊勝。寶蓮禪寺住持凈因大和尚解釋,傳戒的目的是為紹隆佛種,也涉及佛門尋找接班人的問題。「只要受了戒,才是正式的出家人。這些海外戒子,回到本國後,努力弘揚佛法,可以說寶蓮禪寺在這方面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。」到了2025年,寶蓮禪寺將迎來傳戒百周年紀念。回想這九十多年來,受戒戒子超過2,600人,他們為興教化,四眾共同護持佛行事業,光大如來遺教,確實是香港乃至中國近代佛教史上重要的一筆。

凈因大和尚表示,寶蓮禪寺將在2025年迎來傳戒百周年紀念。
凈因大和尚表示,寶蓮禪寺將在2025年迎來傳戒百周年紀念。
寶蓮禪寺每次開戒壇,戒子莊嚴排列,觀禮者動輒逾千人。(楞嚴精舍提供)
寶蓮禪寺每次開戒壇,戒子莊嚴排列,觀禮者動輒逾千人。(楞嚴精舍提供)
源慧法師為戒子燃戒疤 (楞嚴精舍提供)
源慧法師為戒子燃戒疤 (楞嚴精舍提供)
傳授三壇大戒時,必須要有得戒和尚、羯磨和尚、教授和尚三師。當中以得戒和尚為核心。圖為筏可大和尚手執如意,準備臨壇授戒。(楞嚴精舍提供)
傳授三壇大戒時,必須要有得戒和尚、羯磨和尚、教授和尚三師。當中以得戒和尚為核心。圖為筏可大和尚手執如意,準備臨壇授戒。(楞嚴精舍提供)

筏可退居 增秀接掌

1951年,寶蓮禪寺有僧眾發起組織集體農場。集體農場一般而言與共產農業政策有關,根據當時參與者在內地佛教刊物上發表的宣言,此舉乃「自動策奮,響應勞動生產的號召」,僧眾「努力參加生產,以自救圖存」,效法百丈禪師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農禪生活。參與者又為集體農場設立修正規則十二條,如「凡屬本寺居住者,一律皆是主人,並無階級主客之分」、「凡在本寺常住者,一律均要參加工作,如不願參加者聽其自由,但本寺恕不招待食宿」、「每日勞動工作六小時,天明時早課畢開始工作三小時,中飯後繼續工作三小時,晚飯後休息」、「本農場原始資本,係有關方面借出,不計利息,將來生產品收成時,所獲利益除陸續還回資本及費用外,計算各人成績多少分別獎給之」。發起者更聘請有經驗的佃農專家指導,務求農場成功,「大眾有工作,大眾有飯食」。

增秀老和尚德相(筆者提供)
增秀老和尚德相(筆者提供)

同年,寶蓮禪寺舉行傳戒,年屆68歲的大埔蘭若園住持增秀老和尚為羯磨阿闍黎。剛巧此時,筏可大和尚擬於戒期圓滿後退修,寶蓮禪寺僧眾以增秀老和尚齒德俱尊,戒律精嚴,一致推舉他為寶蓮禪寺第三任住持。增秀和尚俗姓黃,廣東開平縣人,生於光緒九年(1883年),於肇慶七星巖大覺寺依幢輝大師剃度,後於鼎湖山任職事。然而他不勝鼎湖山人事煩囂,1921年得凌雲寺妙參法師之請,來港暫居清修。增秀法師廣結佛緣,獲護法善信迎請另闢道場,主持弘法。和尚在大埔馬窩山覓得佳地,興建道場,定名為「蘭若園」,取其靜寂之意。他於寶蓮禪寺主持一年後,便退院回蘭若園主理寺務。他在方丈任內多有建樹,又因誨人不倦,每遇人來山請益,必予以開示,故此吸引了不少佛弟子來寺親近。

增秀和尚辭去寶蓮禪寺住持一職後,筏可大和尚於1953年復任住持。其後大和尚繼續增建寶蓮禪寺各處殿堂樓閣,如1954年獲張姓殷商施資建華嚴塔,又重修指月堂。同年,大和尚獲選為香港佛教聯合會理事長;1957年他應檀香山中華佛教會邀請前往弘法,將佛法種子流佈海外。

華嚴塔內有三層,乃紀念筏可大和尚當年講《華嚴經》而建。
華嚴塔內有三層,乃紀念筏可大和尚當年講《華嚴經》而建。

大雄寶殿 規模完備

隨着各方到來寶蓮禪寺參拜人士漸增,中外遊客留跡者眾,佛殿「大圓滿覺」已不敷應用。到了1960年庚子傳戒,「海外若檀香山菲星馬諸善信,不期而集者,至千五百餘人…… 踵接肩摩,迴旋無地。僉議恢張茲殿…… 交促筏可大和尚肩荷巍重,無得而辭……」(國學家陳湛銓所撰之《香港大嶼山寶蓮寺大雄寶殿碑記》)當年美國、越南、泰國、星馬等地佛子紛紛來寺求戒,筏可大和尚見禮佛、觀禮者等動輒逾千人,遂應各方人士敦促,決定擴建大殿,將原殿改為三層。擴建大殿並非易事,此事雖獲佛教四眾熱烈支持,而大和尚亦積極改善登山交通,又增加寺內其他建設,卻一直未獲當局批准。

寶蓮禪寺早為中外聞名之旅遊勝地,大雄寶殿落成後,更加吸引大量遊客。(筆者藏)
寶蓮禪寺早為中外聞名之旅遊勝地,大雄寶殿落成後,更加吸引大量遊客。(筆者藏)

直到1967年,事情方現曙光,圖則呈送後獲政府批准。寶蓮禪寺請來當時知名建築商程振球的振昌建築承建工程,殿內除供奉三寶佛外,佛像後製縷海潮觀音水景,兩旁並供十八羅漢;殿頂天花及牆壁,均效敦煌壁畫設計。1968年,大殿舉行動土禮,由行政局首席華人非官守議員關祖堯爵士主持儀式。這次工程,除了新建大殿外,還在其兩側增設輔殿。寺方又在山門牌樓後增建韋馱殿,並在大殿前開闢一廣場。四座建築佔地面積達兩萬多呎,其工程之雄偉,在當時堪稱首屈一指。大殿建築群在1970年8月24日開光,由關爵士主持儀式剪綵、鄧肇堅爵士為大殿啟鑰。前往參拜及觀禮人士多達二萬人,實在為佛門一大盛事。大殿從倡議、構思到落成開光,歷時十年,如《香港大嶼山寶蓮寺大雄寶殿碑記》言:「自經始以抵於成,迭更棘艱,凡十載矣!」至此寶蓮禪寺規模完備確立,筏可大和尚碩德尊宿,勞苦功高,至今仍為四眾稱揚。

就在大殿落成在即之際,寶蓮禪寺已有籌建釋迦牟尼像的構想。當時寶蓮禪寺發言人稱,佛像預計高約七十呎,建在一個高三十呎的基座之上。完工之時,遠自澳門亦可見到莊嚴佛相。寶蓮禪寺向政府申請地段興建,但政府的回覆卻表示,香港易受颱風吹襲,而寶蓮禪寺位於當風地點,故須研究佛像高度,方有決定。另一方面,筏可大和尚年事已高,就在大殿落成開光後兩年,於寺中安詳示寂,世壽八十歲。寶蓮禪寺董事會選出慧命法師為第四任住持。慧命法師俗姓張,曾在虛雲老和尚門下受教,後禮寧波觀宗寺寶靜法師為剃度師。命法師在任內除了為籌建天壇大佛努力外,更打開了中、港佛教界的交流。

(待續)

轉載自/原載於《香港佛教》

CALL US TO START CREATING YOUR DREAM HOME

408-821-368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