舉辦短期出家,開創香港佛教界先河(七)

舉辦短期出家,開創香港佛教界先河

在上世紀七十年代,香港的年輕出家眾逐漸減少。為了挽救這種局面,以及更廣泛地在社區弘揚佛法,香港僧伽聯合會會長洗塵法師在1971年提出,主辦一年一度、為期七天的「剃度傳法大會」,大力提倡短期出家制度,地點設在弘法精舍。法師此舉,希望鼓勵大眾接觸佛教、瞭解佛教,從而獻身佛教。短期出家的制度,雖然早已在上座部佛教國家,如泰國、斯里蘭卡等地盛行,在香港卻是空前未有的創舉,因此當洗塵法師這樣提出時,立即在佛教界引起熱烈討論。

第一屆剃度大會,1971年7月25日在弘法精舍正式開幕。參加者共14人,年紀最大的是71歲,最小的只有8歲。得戒和尚為敏智法師、羯摩和尚為寶燈法師、教授和尚為旭朗法師。本來大會只為了短期出家的人士而設,沒料到當中有七位決意永久出家,分別是一位比丘、五位比丘尼及一位沙彌尼。

有了第一次的成功經驗,此後數屆的剃度大會,參與人數日益增多,更吸引不少外籍人士來到弘法精舍受戒,當中包括兩位藏傳佛教的英藉沙彌尼。她們分別是第二屆的斐達貝荻(Freda Bedi)及第三屆的傑尊瑪丹增葩默(Jetsuma Tenzin Palmo)。

傑尊瑪接受佛門網訪問時,回憶1973年來港參與第三屆剃度大會的情形。「那年我到香港受具足戒,是因為藏傳並沒有比丘尼受戒的傳統。我記得那次很多人是來短期出家的,他們得以體驗出家人的生活。但對少數的參加者像我們來說,我們決意永久出家。」在正式受戒前,新戒子需要事先演習剃度儀式的程序,因為大部分人並非來自僧團,並不清楚當中牽涉的儀式。所以在剃度大會開頭的日子,他們演習如何站立、如何跪拜、如何端坐,要背誦哪些儀軌,動作如何等。對於傑尊瑪來說,過程是特別困難的,因為她不懂中文,所以她搞不清楚教授和尚在說甚麼。「幸好有一位年輕比丘接受過訓練,他就在我的對角處。我一直注視著他:他站立時我站立,他跪拜時我跪拜。我完全不理會他人,專心看著他在做甚麼。」

正式受戒時,新戒子要燃戒疤。傑尊瑪指當時整個法堂的氣氛莊嚴肅穆,大家持誦佛陀名號 。她完全不記得有感到痛楚,因為痛楚已無關重要。「雖然頭上有燃燒的感覺,但那又如何?這是令人感動的體驗。我們的堅定信念遠勝於任何疼痛感覺,每人當下都充滿法喜。」

歷時七天的剃度大會,程序一般來說是這樣的:開始前一天是求戒者報到的日子,當天演習剃度儀式。在正式剃度後的第二天及第四天,分別在初壇授沙彌、沙彌尼戒,及在二壇授比丘、比丘尼戒。在這段期間,戒師會教授戒子儀禮和規矩,讓他們瞭解如何當一位出家人。第五天是三壇傳授菩薩戒,一眾戒子發大乘菩提心,至此圓滿受三壇大戒,意義重大。最後在第七日,短期出家圓滿,新戒弟子捨戒還俗。

僧伽會每年在舉辦剃度大會時,亦在精舍設「佛教青少年夏令營」,兩者同時進行。夏令營不但注重向年輕人傳遞佛學知識,同時亦強調提升他們的人格修養。因此營方所辦的活動除了佛學講座外,還有舞蹈、體育競賽、遊藝晚會、外出參觀文化機構等,務求使營友在愉快的心情下,體驗數天佛教的生活。

圖:天台精舍
圖:天台精舍
剃度傳法大會,讓普羅大眾亦感受到出家的殊勝意義,當中更不乏小孩子。這七天的體驗,在他們的八識田中種下善的種子,對其日後修學佛法、增進道業甚有幫助。直到1979年,因參加人數增加至百人以上,僧伽會遂決定將剃度大會,改在妙法寺新建之大雄寶殿舉辦。洗塵法師提倡舉辦短期出家,開創香港佛教界先河,其影響之深遠,至今仍為人稱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