專題研究

安老贈醫,功德留香江
從普靈洞到般若精舍(下)

八十年代般若精舍常住眾及居士之合照。前排左六起分別為永明、性智及傳敏法師。她們三位繼承宏賢法師遺志,於安老贈醫、弘法演教等方面,出力甚多。(筆者提供)
八十年代般若精舍常住眾及居士之合照。前排左六起分別為永明、性智及傳敏法師。她們三位繼承宏賢法師遺志,於安老贈醫、弘法演教等方面,出力甚多。(筆者提供)

開創安老福利事業先河

1954年,般若精舍成功獲政府撥送主建築隔鄰的土地。其實早在政府決定撥地給般若精舍興建安老院之前,曾派理民府及社會福利署官員突擊探訪,原因是當時政府普遍對於佛教道場能否順利營運社會福利事業,仍有保留。探訪當天,由宏賢法師的傳法弟子性智法師負責接待官員。性智法師帶領眾人參觀,詳細道來普靈洞及般若精舍的歷史,並對於各種提問均能一一作答應對。官員事後匯報,精舍各處窗明几淨,令人印象深刻,因此建議准許撥地,成就了般若安老院開創香港佛教安老福利事業之先河。

般若安老院院內設備完善,樓分上下兩層,創院初期曾免費收容無依老人共103名,現時則屬於非牟利自負盈虧的私營院舍。根據早期的同住規則,所有院友宜以清靜寡欲、修心養性為佳,必須茹素,不得破壞三寶、詆毀佛教。院友每天早上六時半拜佛、晚上七時念佛半小時,且須定期上殿參與各種佛事法會。即使不是佛教徒,亦要隨眾禮拜、唱念,不得作外教行為,不得遲到、早退等。時至今日,隨着佛教徒的院友減少,院方早已容許他們選擇性參與這些活動。上供、上香等儀式因程序相對簡單,集中在院內舉行。除非是每年為了祈願院友身體健康而設的大悲懺,因規模較大,才會移師至精舍大殿。

1955年9月4日,安老院落成開幕。左起:王澤長居士、智林法師、宏賢法師、胡陳金枝女士、陳靜濤居士及王學仁居士(筆者提供)
1955年9月4日,安老院落成開幕。左起:王澤長居士、智林法師、宏賢法師、胡陳金枝女士、陳靜濤居士及王學仁居士(筆者提供)

安老院落成一段時間後,宏賢法師又念及人間病苦甚多,加上沙田區內醫療設施不足,為了拔苦與樂,她與精舍同仁於1963年5月開辦慈光贈診所(現名為佛教慈光贈診所),延請霍顯德、饒海源、蔡承業、梁少峰等中、西醫生及骨醫,每逢星期一、三、五早上七時半至十時主診,風雨不改。贈診所只收象徵式掛號費,其餘診金及藥費全免。幾名醫生仁心仁術,有口皆碑,竟吸引了不少貧病人士從粉嶺、大埔遠道跋涉而來。由於人手不足,每到開診之時,往往需要出動精舍內全部常住協助打針、派藥等程序。不過隨着社會進步,贈診所的角色亦有所轉變,現時只是在每逢星期一、四下午開放診症,而應診者亦主要是安老院院友及沙田排頭村附近村民。

永明法師 開辦佛經導讀班

宏賢法師生平持戒精嚴,日常以持誦《妙法蓮華經》為常課,數十年精進勤行。1971年6月28日,法師所作已辦,安詳示寂,世壽八十六,荼毗後得彩色舍利若干。為紀念法師創辦道場及安老贈醫之功德,精舍又於1974年在贈診所所在平房之二樓增建「宏賢紀念堂」。紀念堂陳設簡潔但不失莊嚴,內有宏賢法師生平事略碑記,並供奉了法師的彩色舍利。

宏賢紀念堂內陳設簡潔,不失莊嚴。
宏賢紀念堂內陳設簡潔,不失莊嚴。

法師往生後,由性智法師繼任住持及安老院院長之職,之後再交由傳敏法師(1915-2018)接棒。另外值得一提的是,第一本關於香港佛教史的綜述性著作《香港佛教與佛寺》的編者永明法師,在家求學時曾在精舍居住;1981年在大嶼山寶蓮禪寺受戒;曾擔任般若精舍有限公司義務秘書、安老院副院長等職。

1989年5月,永明法師在精舍內創辦性智學會,每逢星期日開辦佛經導讀班,課程內容主要針對初機學佛者,概括介紹《楞嚴經》、《法華經》、《般若心經》及《維摩經》四部經典,每部十講,最初請來愍生法師和聖一法師宣講,後來則多由永明法師主講。

宏賢法師剃髮脫俗,盡心盡力使佛殿巍峨,成就了沙田首屈一指的道場。法師安老贈醫的功德,永留香港佛教史冊。從普靈洞到般若精舍,我們見證了這一段由道轉佛的勝緣。

(全文完)

轉載自/原載於《香港佛教》

CALL US TO START CREATING YOUR DREAM HOME

408-821-368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