專題研究

佛寺巡禮──大嶼山觀音寺 千手千眼慈光遍照

攝影/黃永昌 部分圖片由觀音寺提供

據佛經記載,觀世音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,乃發具足千手千眼之願,而即得其身。若置身於薑山觀音寺大殿,細看眼前這尊高近四點九米、法相莊嚴、形態生動的十一面千手千眼觀音立像時,對菩薩隨緣應化的慈悲願力,自能更形象化地感受得到。

香港許多佛寺都有供奉千手觀音,薑山觀音寺所奉的十一面千手千眼觀音立像,卻可說是眾多造像中最為有名的。走進觀音寺大殿,只見眼前的千手觀音像,足有兩層樓高,身旁兩側和背後的千手,作扇面狀排列成幾層,最生動的還是有十一面化相的頭像,菩薩或現慈妙相、或現忿怒相,有的口中還長有向上突出的下牙齒,造工生動絕倫。

千手觀音諸種妙相

何以這尊千手觀音的造像如此特別?在寺院住持融靈長老的解說下,才知道這眾多的觀音妙容,都是依據佛經而來,是觀世音菩薩修證圓滿後能變現的諸種妙相,為的是應機隨緣、度化不同眾生。《妙法蓮花經》的普門品中說,觀世音菩薩聞聲救苦,為度眾生示現種種形相,如今懸掛在觀音寺大殿四壁上的巨型銅蝕壁畫,描繪的就是這段經文,亦正好與殿內的千手觀音呼應。

修建於薑山山腰的觀音寺,初建於宣統二年(1910年),原為葉善開女修士(又名東姑)創辦的先天道道場,名「積善堂」,又名「蓬瀛古洞」,但因當地水陸居民喜歡參拜洞內的觀音而被俗稱「觀音廟」;1941年開始,觀內修士悉數皈依寶蓮寺的筏可大和尚之後,觀音廟便正式轉為佛寺,由蓉姑出任當家。及至1950年,祖籍湖北的海山法師自泰國弘法回港,經舊時的皈依徒引介而住錫觀音廟,兩年後,海山法師被奉為第一任住持,將舊殿重修,並將門匾正名為「觀音殿」。

訪問當天,雨一直下個沒停,沒料到八十四歲的融靈長老仍親切的領著我們穿梭新舊佛殿,走遍寺中角落,著實對長老的慈悲深深感恩!
訪問當天,雨一直下個沒停,沒料到八十四歲的融靈長老仍親切的領著我們穿梭新舊佛殿,走遍寺中角落,著實對長老的慈悲深深感恩!

與海山法師結緣

融靈長老憶述,當年與海山老法師初次結緣是在泰國,「初時來港,先在茂峰法師的東普陀禪院掛單,後來與暢懷法師等數位法師去了泰國,就在曼谷龍蓮寺遇見海山法師,老人家非常慈悲。」來港之前二十餘歲的融靈法師在北京參學,後因時局變化,隨體敬老和尚前往湖北,再隨本煥老和尚到南華寺修學。及後在1949年來港,然後和暢懷法師等人轉赴泰國參學,期間海山法師已啟程回港,數月之後,融靈法師亦告返港,並和暢懷法師等人在大嶼山鹿湖隱廬修行。一年後,得聞海山老法師在觀音廟提倡誦《華嚴經》,正要召集一班年輕法師辦華嚴法會,融靈法師於是到了觀音廟隨老法師誦經學習︰「老法師早上一點便起來,帶我們拜佛,說出家人要修行,不修行罪過呀!」老法師的慈悲訓晦,已屆耄耋之年的融靈長老至今仍深覺感恩。

改「殿」為「寺」

1963年海山法師圓寂,兩年後,德行圓備的融靈法師被諸山長老推舉為第二任住持,觀音殿其時亦已改稱觀音寺。觀音寺的命名,是緣於44年前,不過知道這段歷史因由的人卻不多,一切源於一張對外聯絡的名片。當時香港的佛教僧伽團準備到遠東開佛教大會,參與者都需要印製名片,鑑於「觀音殿」的「殿」名格局小,不太適合,融靈長老便決定在名片上印上『觀音寺  釋融靈』字樣。自此以後,觀音寺之名便一直沿用至今。

不管是從前的觀音廟,還是現在的千手千眼觀音寺,這兒莊嚴慈妙的觀音像,都是吸引香客到來朝禮參拜的一大原因。其實該像歷史不算太久,造於1959年,由蔡兆垣居士發心敬塑,請來當時巧製佛像的造像師王泰生負責工程。回首當年,香港還不曾有人造過具足千手千眼的觀音像,所以當年的王泰生緊張不已,不但要求全廠工人茹素,工程歷時十年,終於在1969年竣工,並即請回寺內上供,與當時的佛殿同時開光。

以佛香閣為藍本

說起來,也因為有了這尊高近4.9米的千手觀音,才埋下了日後興建三寶殿的種子。「構思中的佛殿本來可以做小一點的,若佛像造得比菩薩像大,不得了,哪有地方供奉?若佛像造得比菩薩像小,又不莊嚴。」後來融靈長老想起年輕時曾經遊覽過的頤和園佛香閣建築,不是正好將觀音像和佛像分別供奉在不同樓層嗎?於是觀音寺在1990年6月開始重建時,就是以頤和園佛香閣為藍本。

如今所見的觀音寺,建築群宏偉莊嚴,前面有依山而建的古樸舊殿;後面有氣派典雅的新殿;只要穿過舊殿,沿兩旁石梯而上,便可見一座配以黃琉璃瓦、鑲綠剪邊的紅樓,這正是由觀音菩薩「一手促成」的三寶殿。

三寶殿的格局嚴密,八角形、三層樓、四重屋檐,三層設計喻佛、法、僧三寶,因此又稱三寶殿。最頂層是萬佛殿,樓頂圍繞安奉一萬尊佛像,中間供五方佛;中層是藏經閣,存放三藏十二部藏經和佛經典籍;底層則是觀音殿,除供奉千手千眼觀音,兩旁還有十六尊者。

CALL US TO START CREATING YOUR DREAM HOME

408-821-3682